湘西地貌,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势呈现出三维的空间特性。房屋多沿等高级排列,依山脉、河流的趋势和指向,而不强求座北朝南.整体布局和单体形态均表现出不规则的自由倾向和多方位的空间特征。 湘西村寨,房间可以不方,院落可以不整,也可以不恪守常规的结构逻辑。空间形态体现出一种洒洒脱脱、随心所欲、粗放浪漫的情调。在内部空间上,也体现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随意安排的散漫迹象。有的民宅四开间房屋仅卧室加以围隔,其它各部分融于大而敞的空间之中。 居于山顶的村寨,以广阔的自然景物为依托,与大自然的融合成一体,而自然环境因有了建筑的点缀又充满了人的创造与活力。古老的风水理论使山顶建筑顺其自然。风水说本身就是对大自然的地形、地貌崇拜的结果。诸如背山面水、背枕龙脉、坐北朝南等因素,都是出于与自然的有机结合,以决定吊脚楼的位置、房屋方位、大门开启方向等。这就使得建筑外部造型融于自然环境之中。进入这些村寨,往往需经过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不是洪水期间,河水清澈,鱼翔浅底,蟹爬上岸。因为通往寨子往往只是一条路,故不便架桥越河,只好涉水经跳岩而过,倒也凉爽。接着,徒步走上一条陡峻的山路,便到达山顶,进入村庄。展现给人们一幢幢破旧的房屋,一切都十分原始,与现代社会文明相距久远。不过,在游人眼里和画家、诗人的笔下,这样的山庄悠然自得,美不胜收,构成了一幅幅闲逸的山居图,不枉此行。
小的村落往往由一条主要街道、若干小巷构成,或以十字街的形式联系四方;规模较大的城镇则由数条主要道路划分为几个居庄群组。具有军事文化背景的村寨街道,受地形地貌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影响而格外森严。村镇建于坡地上的街居多,所以,有的街随地形起伏变化,获得较好的街道景观;有的则利用地形的不同进行转折,使街道空间层次丰富多变。垂直等高线的街道,则另有一番韵味。有的街平行等高线沿坡而建,形成一面街,面向开敢优美的景观。如果说街是村镇的交通通道和村民进行购物、交往、集会等活动的热闹场所,那么巷则是安静的,是邻里彼此联系的纽带;如果说街具有公共性质,那么巷则具有居住性质。巷的宽度与两边建筑高度之比在0·5左右,给人以安定、亲切。 在村头街巷交接处或居住群组之间,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晒谷场,构成村镇中的主要结点,成为村寨的广场。晒谷场往往是村镇中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扩展,并与街道空间融为一体,构成有一定容量的外延性公共空间。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村镇广场仍旧保持着固有的性质和特征。这些晒谷场面积有大有小,多呈不对称形式,很少是规则的几何图形。曲折的道路由角落进入晒谷场,周围建筑依性质不同或敞向晒谷场或以封闭的墙面避开晒谷场的喧闹。除了晒谷外,平时晒谷场作为成人交往、老人休息、儿童游戏的地方。节日在这里聚会、赛歌,具有多功能性质。诸如戏台晒谷场、庙前晒谷场、家族的祠堂前也设晒谷场等等。它们是村镇的中心。
在湘西道教与佛教往往是概念混同的,一般说来寺庙是佛教活动的场所,而庵堂是道教活动的场所。人们通过求神拜佛,赐福免灾,或强化族权统治。寺庙庵堂被视为神圣的地方,多位于城镇的显要之处。多数的祭祀活动都在殿内或庭院进行,也有的为衬托建筑,庙前开辟广场,进行庆典或贸易活动。 |
|